
近日,“山西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”的新闻引发热议。游客卢女士一家乘车时不慎将儿童手表遗落,手表随垃圾进入中转站,当地城管局接到求助后,安排两名环卫工人耗时4小时,在垃圾中翻找,最终完璧归赵。这本是一次展现城市服务精神的善举,却在舆论场引发争议。
从公共服务的初衷来看,当地城管局“只要老百姓有需求,我们肯定去做”的态度值得称赞。12345热线迅速响应,工作人员积极追踪,环卫工人不嫌脏累全力寻找,体现了对民众诉求的重视,彰显出一座城市应有的温度。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,这种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的行动,是对“为人民服务”宗旨的生动践行,有利于增强民众对城市管理部门的信任,提升城市形象与亲和力。
不过,部分网友的质疑也并非毫无道理。其一,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遭到质疑。在高温天气下,耗费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的工作时间,加上转运8吨垃圾的成本,只为寻找一块价值相对普通、并非不可或缺的儿童手表,与所投入的人力、物力相比,投入产出比似乎失衡。公共资源具有有限性,本可用于更紧迫、更具广泛意义的公共服务事项,如此分配难免让人觉得资源利用效率不高。其二,环卫工人的权益保障引发关注。在炎热且脏乱的环境中长时间翻找,对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。人们不禁追问,他们是否有完备的防护措施,是否得到合理的劳动补偿与奖励。
此次事件为城市管理者敲响了警钟,提示在提供公共服务时,需在温度与尺度间寻得平衡。一方面,可建立分级响应机制,依据物品的重要性、紧急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。对于人工耳蜗、关乎生命安全的物品等,全力搜寻义不容辞;而对于普通物品,可引导失主通过其他途径寻找,或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提供协助。另一方面,应加大技术投入,例如在垃圾处理关键环节配置金属探测器、小型扫描设备等,提高寻物效率,降低人工成本与风险。同时,必须充分保障一线劳动者权益,严格落实高温作业等劳动保护规定,给予足够的防护设备、合理的补贴与奖励,尊重他们的劳动意愿。
城市治理是一门艺术,公共服务的提供需兼顾人文关怀与理性考量。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既有温度又有尺度的公共服务举措,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,让善意更长远、更温暖地传递。
媒体链接:https://wap.cqrb.cn/xcq/NewsDetail?classId=2267&newsId=24037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