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早上九点的土湾街道工人村社区体育公园,满是运动的身影:羽毛球场上羽球翻飞,乒乓球台边扣杀声不断,等候轮场的居民,有人攥着球拍热身,手边的座位上还放着没喝完的热豆浆——这热闹的社区运动景象,是沙坪坝区“家门口的赛事”遍地开花的生动缩影。
沙坪坝区的“家门口的赛事”,其核心价值,不是复制各种专业赛事的组织模式,而在于以“满足居民需求”为目的,通过设施适配化、参与普遍化、情感共融化的精准发力,让全民健身从口号落地为居民们摸得着、看得见、可参与的日常。进而,让“家门口赛事”,成为打通全民健身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有效实践。
那么,“家门口赛事”是如何打通全民健身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呢?其实,答案就是三步走。
第一步,发力设施适配,让运动空间“全民可用”。沙坪坝区的社区体育设施改造,一改过去“千场一面”的模式,转向了“量身定制”。例如,巧妙利用城市中的“灰色空间”。正如工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所言:“这里桥下空间靠近居民楼的一侧是低强度的太极、广场舞区域,中间是羽毛球、乒乓球场地,最里面则专门设置了多功能区,小朋友可以在此玩乐。”这种“按需改造”思路,远不止空间划分——双碑街道的社区球场,加装了夜间照明设备,方便上班族下班后打球;五云湖公园在适老适儿改造中,专门修建了缓坡式无障碍通道,让道路与健身区无缝衔接——这种“让每个群体都能用得舒服”的绣花功夫,是打通全民健身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一招。
第二步,是打破“专业赛事小众化”局限,重新定下“低门槛、广覆盖”原则。无需组队、免报名费的参与方式,让“家门口的赛事”活动搬出了专业场馆,走进了普通居民的生活。于是,人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:65岁的大爷报名了乒乓球赛,12岁的学生加入了足球组,退休的老同事们组成了“老友队”。除此之外,各街道还按“运动员”的实际情况灵活调赛程:上班族“运动员”的比赛放周末,已退休“运动员”比赛放在工作日上午……这种“不设门槛、只给便利”的模式,真正做到了“运动门槛不设限,人人都能跨进去”,人们参与的热情更高了,比赛覆盖的人群更广了,可谓实现了赛事与居民的双向奔赴。
第三步,是情感共融化,让运动氛围“全民可感”。运动场所与体育赛事的价值,不仅在于提供健身空间,更在于构建社区情感交流的平台。在嘉陵足球场,较专业的赛事与社区生活实现了有机融合,这里经常可以看到沙坪坝区陈昌银队的“学生军”与居民踢球互动。赛后,球员们留在草坪教附近孩子踢球,老人就搬着小马扎坐在场边看训练、聊天。耳濡目染下,社区群里充满了“下次组队去球场看训练”的留言,半专业赛事与居民的情感就此实现了联结。体育赛事与社区健身的深度融合,让运动场所超越了单纯的健身功能,成为重建社区认同、增进邻里情感的重要空间。当健身从“一个人的坚持”变成“一群人的约定”,体育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。
“家门口的赛事”为什么火?从工人村桥洞下的晨练身影,到五云湖坡道上的健身人群,再到嘉陵足球场里的“学生军”,沙坪坝区早已给出答案:全民健身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是简单的“修场馆”,而是用更贴心的设计满足群众需求,再用零门槛打破隔阂、用情感联结凝聚人心,这样的赛事,想不火都很难。
媒体链接:
https://wap.cqrb.cn/xcq/NewsDetail?classId=2267&newsId=24559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