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据市场机构统计,到今年7月,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.96亿;今年的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达到500亿元的基础上,实现更大突破。
当前,长剧《许我耀眼》无预热“空降”短视频平台,并成为现象级流量,带动剧中同款商品爆款销售。与此同时,当74岁的影后刘晓庆在《萌宝助攻:五十岁婚宠》中披上婚纱,与年轻演员上演“银发甜宠”,当单集8.5万成本的短剧撬动5000万播放量,甚至带动“50+婚纱摄影”搜索量暴涨700%,微短剧已不仅是文化现象,更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隐形课堂。
面对这场席卷新时代青年的“注意力革命”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介绍微短剧行业发展时提到,“微短剧近些年来蓬勃发展,迅速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业态”“要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。”比如“雷人”剧情、“霸总”人设、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,及时进行纠偏。
“逆袭”等程式化叙事,易将复杂现实简化为“捷径成功学”,削弱持之以恒的学业定力。而且,短剧普遍存在的“人设悬浮”“剧情狗血”等问题,可能强化学生对外貌焦虑、年龄焦虑的敏感,以及消费主义对青年婚恋观的侵蚀。
同时,短剧行业以“百万成本造星”取代传统“亿元投入”,容易误导“造星神话”与职业认知存在偏差,如演员柯淳凭《好一个乖乖女》单周涨粉150万、日薪翻十倍。这种“速成式成功”案例,可能冲击学生对职业长期积累的认同感,助长学业就业“快餐心态”,与学风建设倡导的“厚积薄发”形成张力。
微短剧的传播机制和环境氛围,让学风建设面临挑战。面对微短剧制造的“即时满足”陷阱,高校更需营造崇尚实学的校园文化。通过学术沙龙、科研竞赛、导师引领等常态化机制,抵御浮躁风气,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索的深层乐趣,帮助学生理解“坐冷板凳”与“啃硬骨头”的深层意义,抵御“娱乐速成”的诱惑。与此同时,创新网络育人载体,实现“流量”向“能量”转化,可借鉴短剧的“沉浸感”设计,开发“学术微纪录片”“实验室vlog”等产品,以“学科优势”赋能“内容升级”。
微短剧的蓬勃生机反映了时代对多元文化的包容,但其内容偏差与价值风险不容忽视。真正的“破圈”,不在于追逐流量幻象,而在于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,以扎实学识赢得长远发展。
媒体链接:https://wap.cqrb.cn/xcq/NewsDetail?classId=2267&newsId=24389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