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报道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媒体报道  >  正文

【重庆日报】网评大赛123丨(调研作品)从青凤效率看产业协作

来源: 作者:宣传部发布时间:2025-11-02

3天,你能干什么?大学生能刷完一门网课、打完一场院赛,或者复习完一场期末考试。同样72小时,青凤科创城却让问界M7完成“下线—检测—上牌—交付”全套动作。这一速度将青凤效率推至公众视野。这一效率背后,是政府与企业深度协同,其本质是“政策引导+产业集聚+生态共荣”的联动模式。

过去,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大多扮演“审批者”的角色。如今,政府彻底转变思路,主动成为产业生态的“培育者”和“赋能者”,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,提供真金白银的研发补贴,积极引进专业人才。同时也借助了中欧班列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优势,搭建起“研发—生产—出口” 全生态通道。如果把这场协作比作一场电竞比赛:赛力斯是冲在最前排的战士,华为是火力输出的法师,政府是随时加血、开团的辅助——缺了谁都不行。

产业链配合极大提升了效率。47家配套工厂像围着“卫星”一样密集布局,许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就在家门口完成。半数以上的车身部件都能实现本地供应,从配件出厂到运抵整车工厂,最快只需要几分钟。这种近距离的协同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的松散状态,让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地衔接在一起。过去可能需要跨城甚至跨省调货的零件,现在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——周边厂商随时待命,一旦接到需求就能迅速响应。正是这种“邻里式”的产业生态,让零散合作升级为环环相扣的高效体系。

更令人振奋的是,青凤效率不仅带来了产业腾飞,更是青年人才的机遇。过去重庆的大学生毕业,往往选择“北漂”“沪漂”,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直通“offer”。重庆大学和赛力斯共建的“现代产业学院”,早早为学生铺好了就业通道:大一就能进企业实习,大三就能提前签下就业协议。单看去年,这里就有200名实习生,其中68%直接转正留用;更给力的是,他们的起薪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2%。从大学城到工厂,地铁仅需5站,真正实现了“宿舍醒来,车间打卡”的便捷生活。

青年无需远行,机遇就在家门口。青凤速度,不仅是生产线上的高效运转,更是城市与青年之间的双向奔赴。政府将规划转化为行动,企业将订单转化为岗位,青年则将专业转化为未来。当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,重庆制造的轰鸣声,便是川渝青年心跳的节奏。三天可以很长——长到让一份offer落地,让一辆“重庆造”来到客户面前。

媒体链接:

https://wap.cqrb.cn/xcq/NewsDetail?classId=2267&newsId=2452312

 

上一条:【重庆日报】网评大赛140丨(漫评)教育内卷不可取 下一条:【重庆日报】网评大赛120|(调研作品)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

关闭

地址: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尚文大道906号(401320)

电话:023-88968651 传真:023-88968650

返回原图
/